全民健康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两会聚焦】全球抗疫形势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让世界共享中国抗疫智慧
添加时间:2022-03-11 15:49:18作者:来源:

67472b5500284204dfbe9459f4746610.png


全球抗疫形势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对如何走好中医药国际化之路的思考与热议——


今年两会,“疫情防控”仍是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过去一年,面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中医药再次展现出了强大实力。在全球抗疫的局势下,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如何总结科学精准处置疫情的经验,将中国抗疫智慧推向全世界?如何把握局势,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针对这些问题,两会代表委员们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提高疗效

为全球抗疫树立“中国标杆”

“从国家中医医疗队入驻金银潭医院,到后来形成‘轻型、普通型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共识,中医药都是在用疗效说话!”见证了武汉76天封城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马骏认为,在武汉保卫战中凝炼出来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抗疫经验,是中国抗疫智慧的精华。


“一开始都是在探索治疗,后来逐步走向科学、精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救治专家顾问组成员李延萍回忆,重庆市刚出现确诊病例时,专家们谨慎探索,等到重庆市中医院专家跟随中国政府抗疫医疗专家组赴苏丹、阿尔及利亚时,中医药防治策略已经非常成熟了,专家们直接带着配好的中药颗粒剂以及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到国外推广,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李延萍认为,要让外国民众认可中医药抗疫的价值,必须有疗效确切的方案。


“抗疫策略还要再凝炼、再提升。”亲历了2021年河北石家庄抗疫的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谈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地散发的新疫情大多与新冠病毒变异有关,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可迅速给出应对方案,但从证型特点到治疗方法的侧重都会与之前有不同,所以凝练抗疫经验、提升治疗的“精准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中医药走向世界,最根本靠的是疗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要借全球抗疫大势,加速中医药走向国际的进程,必须在提高疗效方面持续发力,为全球抗疫树立“中国标杆”,并借助“标杆”效应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国抗疫智慧施惠世界人民。


加强科研

用切实证据开拓国际化之路

中医药有效,那么中医药疗效能说清楚吗?代表委员们纷纷谈到,初期向其他国家推广中医药抗疫经验时都遇到过中医药疗效受质疑的情况,他们一致认为,科研攻关对于中医药国际化至关重要。


“用世界公认的方法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既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张伯礼在抗疫初期就意识到了科研攻关的重要性,他一边在临床一线奋战,一边着手开展中医药抗疫机制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在《药学学报》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阐明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是多组分、多靶点的综合作用,即通过调节病毒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起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扶正”的科学内涵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提高免疫细胞功能,促进干扰素生长等,可保护组织、脏器免受病毒侵害;“祛邪”是指中药中某些组分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炎症因子分泌,避免免疫过度激活而导致的炎症风暴等。


“如果能通过科学研究,让世界各国民众都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中医药是怎样治病的,那么中医药走向国际之路自然会更顺畅。”张伯礼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红专对此深以为然,他牵头负责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抗新冠应急攻关项目团队,运用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系统药代动力学等各种前沿技术,研究清肺排毒汤等抗疫新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登上《植物医学》等国际知名期刊,将有力促进抗疫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陈红专说。


张洪春谈到,近日,一项由巴基斯坦科学家开展的金花清感颗粒临床试验研究得到了积极结果,他认为,国外科学家主动开展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科研项目,意味着中药的抗疫价值已被世界广泛关注,以后这样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这对中医药国际化大有助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坚持临床科研一体推进,在广东广州、江苏南京、河南郑州、福建莆田等地共设立91个科研项目,围绕疫病中医证候分析、社区防控中医药干预、有效方药临床疗效、恢复期患者康复、中医药作用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


“想要积累更多的科研实据,联合攻关是一条重要路径。”张洪春提出,搞科研不能“单打独斗”,要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合作,更要加强国内国外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过凝聚合力,积累更多中医药临床、机理方面的科研证据,从而为中医药争取更大的科研话语权,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国际化的路。


推广文化

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医药智慧

中国一直在积极向世界推广抗疫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受到一些阻碍。受阻的根源为何?“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交流中存在壁垒。”张伯礼说。


张洪春坦言,从这两年的抗疫实践可以看出,植根于不同文化的中西医在对疾病的认识、诊疗思路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如西医是以还原论为指导,着眼于病毒,采用研究疫苗、特效药的方式来对抗治疗,并以支持疗法来维持人正常的生理体征;而中医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从宏观症状入手分析病情,辨证论治制定治疗方案,通过整体调节来缓解症状、治疗疾病,这二者完全是两套思维模式,交流壁垒也确实存在。


如何打破这种壁垒?张洪春认为,需要优秀的“翻译”人才,他们必须综合实力过硬,能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提出,对文化推广来说,翻译非常重要,但仅做“文字翻译”还不够,还必须做好“文化翻译”。比如,把五行解释成五种运动方式就是“文字翻译”;但把五行解释成气的五种分类,同时把气解释成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存在依据,就是“文化翻译”。“文化翻译”更能体现出中医理论的内涵以及中医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更容易在国际传播中得到认可。


“做好‘文化翻译’并不容易,需要很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中医理论基本功,还必须对西方人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应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一大方向。”张其成说。


“文化推广是慢功夫,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张伯礼说,抗疫实践中展现出的中医药确切疗效和深邃智慧,对于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要承担起文化推广传播的使命,树立中医自信,通过不断深入的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民众逐渐了解中医、应用中医并受益于中医,让中医药成为联结“一带一路”以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关键字:
上一篇: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1-2022年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篇:十部门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留 言 板※ ※版权声明


  • 国家健康产业网       全民健康公共服务平台

  •             本站已申请法律保护◎严禁盗版或抄袭本站    监督电话:010-52893987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小屯路8号紫金园B座5层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4053816号-4